用户究竟是为产品体验买单,还是为设计买单?

乔布斯曾说“Design is not just what it looks like and feels like. Design is how it works.”

 

乔布斯眼中的设计,绝不仅仅是皮囊而已。他将对简洁优雅美学的追求凝结为舒适友好的使用体验,专业的指令操作成为了直观的图形交互,复杂的物理按键成为了丝滑的“滑块解锁”,一次又一次对行业进行重新定义。

 

在乔布斯的影响下,智能产品领域掀起了一场有关“科技美学”的革命。科技与设计的结合,不仅仅是为了在视觉上让用户眼前一亮,更是为了给用户带来爱不释手的产品体验。

 

在意臣设计创始人郑斌看来,产品设计并不是一件自娱自乐的事情,其有关“产品”的限定就意味着它必然要与商业、产业相结合,他向深圳科创学院的创业学员们分享了自己从业多年所理解的产品设计及其核心三维:用户、产品、场景。
 

郑斌 Michael Zheng

/ 意臣设计Innozen创始人 /

毕业于英国布鲁内尔大学,2012年成立innozen意臣设计。

 

意臣设计以提升用户体验为核心,旨在通过融合东西方设计审美与方法论,持续为全球伙伴提供设计价值。成立11年以来,已揽获100余项国际设计大奖,为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客户提供专业设计服务,是创维、OPPO、vivo、LG、华帝、Lexar等等品牌的常年合作伙伴。

 
 
 

01

 
商业化下的设计:
满足需求,注重体验,权衡市场

 

1

选择题or推理题?

 
在商业语境下,什么是好的设计?

 

早些年的创业者将这个问题抛给了消费者,短时间内快速打造多种产品并一股脑地扔向市场,哪个产品销量高,哪个就是好的设计。在这种逻辑下,产品设计的评判成为了消费者的选择题,销量则是唯一指标,企业纷纷采取“盲狙”策略,坚信只要我的产品款式够多,在枪林弹雨下总有一颗子弹能够命中靶心。

 

转折点发生在2013年,某国产知名品牌敏锐地察觉到锂电池供过于求的商机,一方面迅速整合电池资源,另一方面在设计上大胆采用金属型材拉伸工艺,在控制成本的情况下追求极致的产品品质。这款充电宝一经推出,便凭借高质感、高性价比、高用户体验度在一众塑料产品中脱颖而出,疯狂收割用户。

 

 

以该企业为代表的爆品思维由此诞生。企业放弃“题海战术”,转向“精兵作战”,深度钻研行业市场及用户需求,集中精力用一款单品精准狙击用户。于是,现代商业化语境之下,产品设计从消费者的选择题变成了设计者的推理题——如何综合各方因素推算问题的最优解,打造一款现有市场上能满足用户需求的最优产品?
 
通常认为,这款最优产品的外观形体与功能相辅相成,在产品设计的助力下,产品的使用功能、甚至是衍生的体验功能等都能达到最大化。
 

2

设计产品or打造体验?

 
产品设计,其实是通过产品的形式,表达对特定场景下用户体验的观点。具体而言,设计的载体是产品,产品的应用形成了场景,用户在场景中对产品的使用构成了体验,这种体验涵盖产品的认知体验、观赏体验、使用体验,甚至还包括产品的“开箱”体验,是可复制的、可被品牌化的。
 

通过专业的工具和方法,有目的地干预和设计用户的体验过程,从而形成一定的品牌认知,是商业化设计的核心逻辑。

 

 

“人-产品-场景”构筑体验

 

不难发现,用户体验在这套逻辑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事实上,消费者关注的也是体验,而非产品本身。

 

举个例子,Kickstarter平台上曾经有一个户外小型冰箱的众筹项目Coolest Cooler,首次宣传时主要聚焦于产品的功能、性能、质量等指标,用户表示十分震撼,但掏腰包就大可不必,最终买单的人寥寥无几。

 

第二年,团队转换思路,以家庭用户在户外出行使用小冰箱收获到的幸福感为卖点,描绘家人齐聚、良辰美景、佳肴美馔的场景画面。在情绪的渲染下,用户为这份美好畅想所打动,产品迅速突破重围,一跃成为当年众筹金额最多的项目。

 

Coolest Cooler围绕用户体验进行宣传

 
用当下流行的话说,用户希望在产品上获得“情绪价值”,渴求新体验、新生活,而这正是产品设计所要传递的内容。
 

3

理性or感性?

当我们追溯设计史时,可以明显看见设计风格的变迁。
 
17、18世纪,人们普遍追求愉悦、华丽的生活方式,巴洛克、洛可可风格开始兴起;工业时代,由于繁复设计不适应批量生产,强调功能性、简洁性的包豪斯风格逐渐成为主流;如今,人们提出了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有关产品审美价值的声音在市面上重新出现。
 
其实,这些风格的背后是理性与感性两种设计理念之间的博弈。
 

 
 
以两款不同的耳机设计为例。图片中左边的耳机翻译器是典型的理性设计,强调“形式追随功能”:考虑到翻译涉及两方用户,采用可分离的磁吸设计,掰开即可递交给双方;为了避免在战争等极端情况下造成误解,外观上使用白色的、圆润的设计,给人以递糖果般的友善观感。诸如这些设计都是服务于功能,十分注重产品的实用价值,很少会出现设计者的主观情绪。
 
右图则是感性化设计的无线蓝牙耳机。不同于常规的盒装蓝牙耳机,这款产品将所有不干涉功能的部分掏空,通过折叠设计实现超薄形体,打造线条感、机械感、未来感的造型。这样的设计不再只是为了实现产品的实际功能,更是有意识地输出主观认识,创建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当下市场里,理性化设计更为常见,但感性化设计的比例也在慢慢攀升。两种设计并没有优劣、对错之分,只是面向的市场和设计的目标有所不同。
 
由于理性化设计通常采用中性角度,在大部分情况下,理性化设计能够覆盖多种人群的需求;感性化设计则是一把双刃剑,一旦加入感性因素,受众群体势必会变窄,但与此同时,对特定人群的吸引力也会大幅提升。
 
对于创业者而言,可以根据自己所在的阶段、所面向的目标人群、市场策略等调整两种设计风格在产品中的比重,在理性化设计的基础之上预留感性化空间。例如,有些企业可以在保留黑白灰银等基础色款式的同时,推出蓝色、绿色、粉色等个性化款式,以感性化设计为推广亮点,兼顾理性化设计的销售高点。
 
 

02

 
产业化下的设计:
理解供应链,驾驭供应链
 
一旦谈到产业,就势必不能绕开与制造生产紧密相关的供应链。相比较欧美国家而言,中国的供应链体系呈现着复杂而又模块化的特点。
 
一方面,供应链体系是错综复杂的网络体系,涉及多方人员和多线流程,尤其在硬科技领域,一件产品诞生的背后是成百上千个零部件的排列组合。同时,外部环境也是不可忽略的一大变量,一种金属在全球市场的价格浮动就可能影响一系列零配件的供货周期、供货产能。可以说,供应链水深似海,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溺死”其中。
 
另一方面,国内的供应链体系,特别是大湾区供应链体系,已然发展得成熟完备且模块化。创业者可以触达到多种多样的供应链厂商,像拼乐高一样,根据自己需要进行挑选、组装,一块一块地组成专属于自己的供应链。在这个层面上,供应链是极为开放的。
 

 

然而,在开放之下却是常人较少察觉的“阶层化”,这里的“阶层”指的是订单数量。简单来讲,同样一个产品,由于用户规模等差别,不同企业的订单量级会有所不同,这直接决定了供应链厂商的配合度和资源倾斜度,最终可能会导致产品质量不一。

 

因此,与其最好、不如合适是选择供应链合作方的重要原则之一。只有当订单数量与厂商级别相匹配时,厂商才会拥有足够的信心,愿意为此倾斜时间、人力、耗材等资源,否则很有可能将订单优先级降低,甚至将企业拒之门外。

 

当然,并非所有的环节都与订单数量强相关。按照既往案例来看,设计公司通常不会基于量提供服务;方案公司的服务有可能与数量挂钩,但并不会对订单数量有硬性要求。随着环节的深入,订单门槛变得更加严格。

 

当进入PCB、元器件、注塑、喷油等环节时,订单量级几乎决定了一切,选择合适的合作方尤为关键,在私下甚至流传着这么一个说法:“如果你没有办法和一家供应商的老板坐下来一起吃晚饭,那就意味着这家供应商对你来说太大了。”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哪个环节,创业者都要学会驾驭供应链这头巨兽,充分利用其优势进行创新。诚然,供应链十分复杂,但复杂的另一面是“应有尽有”。很多问题在市面上已形成成熟方案,创业者无需从头开始定制,完全可以拿为己用。这能极大程度地节省时间与资源,保证创新的精力用于关键的刀刃处。
 
 
 
 
 
“简约、克制、统一、诚实。”郑斌如此描述自己心中好的设计。
 
它就像高超的语言大师一般,用最简练的方式做最传神的表达,在反复推敲、追求极致下,赋予产品穿越时空的生命力。这正是产品设计的魅力所在,也是创新者们持之以恒的追求。
 
十六年前,乔布斯带着“少即是多”的iPhone,一脚踹开智能手机时代的大门;
 
今天,谁又将站在科技与美学的交叉路口,用伟大产品引领时代前行?我们期待着。
 
 
文字 | 可颖,昌瑞
编辑 | 可颖,昌瑞
 
 
 
 
 
鸣谢以下合作高校:
鸣谢以下合作赛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