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教育研讨会:面向新经济需求的人才培养

 

让‘人的转换’走在‘成果转换’之前,培育新人才,面向新需求、新产业、新未来。

 
 
文字 | 可颖
编辑 | 可颖
 
步入智能时代,人才的“命运齿轮”开始转动。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与新兴时代的需求逐渐产生错位,如何培育能适应未来甚至引领未来的创新型人才,是当下刻不容缓的议题。
 
面对时代的发问,深圳科创学院于2024年1月7日举办新一年度的新工科教育研讨会,邀请来自全球近30家机构的近百位高校教师、教育专家参与其中,包括新工科教育领航者美国欧林工学院,沙特国王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甬江实验室、重庆大学、深圳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广州美术学院、吉林大学、湖南大学、宁波工程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以及湖南雅礼中学等多位中学代表。在思想交锋中,共同求解智能时代人才培育的复杂函数。

 

 

新工科教育:面向未来的必经之路

01

 
研讨会上,深圳科创学院发起人、院长李泽湘教授从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出发,探讨了新工科教育探索的必然性。
 
 
资源型经济是大部分经济体的起源,但这种依赖于石油、煤矿、土地等的发展总有一日会遭遇瓶颈,需要寻找新的突破口。尤其是对于像中国一样面积辽阔、人口众多的大规模经济体而言,必须要拥有根本性创新,建立新经济体系,才能保持可持续性的发展。
 
大量探索表明,新经济的开创关键在于C端,通过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C端科技品牌,带动B端芯片、核心部件、集成系统、工厂等产业的升级,形成相互驱动的创新经济体系。其中,C端品牌所需要的正是年轻的科创人才——教育的终端产品。
 
 
然而,现实是,人才培育与产业需求逐渐发生错配。传统工科教育通常以专业培养人才,机械、计算机、电机等学科有各自的培养方案,少有往来。产业则包罗万象,涉及到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如此一来,在教育端与产业端之间存在一个巨大的“死亡谷”,许多技术在实验室里“登峰造极”,但在转换产品的路上却“折戟沉沙”。要想将“死亡谷”填平,根本出路就在于重构工科教育,让“人的转换”走在“成果转换”之前,培育新人才,面向新需求、新产业、新未来。
 
 

欧林工学院:创新教育的先锋实践

02

 
在这条新工科教育的探索路上,欧林工学院的尝试尤为突出,大刀阔斧地设计了全新的教育模式,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欧林效应”。研讨会现场,欧林工学院对外合作负责人、工程与创业教授Jason Woodard分享了他们面向新经济需求的教育改革实践。
 
 
欧林工学院规模较小,仅有386名学生、54名教师和76名员工,几乎所有学生都有特定的兴趣领域,希望通过发挥专业所长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
 
欧林工学院采用项目制教学,提倡在实践中掌握技能、锻炼思维的学习方式。每学期开设4门课,几乎都以项目为导向,一个学生在本科阶段会经历25-30个项目,他们需要以团队的形式共同解决问题,并不断进行反思,评估项目进展与个人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团队合作能力得到锻炼,对自我的认知也得到深化。
 
统教育将理论知识视为实践的前提条件,但欧林工学院认为,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场景,不仅能直观地感受理论知识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还能快速领悟新知识、技能,缩短成长路径,按需学习效率更高。最重要的是,这一学习模式将更能适应变化越来越快、要求日益增高的未来世界。
 
 
此外,欧林工学院在搭建教育系统时拥有三大特点,这也正是其与众不同之处:
 
1. 参与式教学:学生共同参与至课程的开发设计,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员,通过设计思维关注学生的真实需求,创造以人为本的学习体验;
 
2. 目的性教学:注重学习目标与课程活动的一致性,确保学生通过不同的项目,能得到批判性思维、创造力、领导力等综合发展;
 
3. 成长型教学:强调教育目的在于成长,致力于打造一个教师与学生相互信任的开放环境,通过不断给予反馈帮助每个学生提升。
 
 

新工科探索:因地制宜的高校合作

03

 
多年来,深圳科创学院及李泽湘教授体系一直孜孜不倦地与国内外高校建立合作,开展培育未来人才的探索。其中,沙特国王科技大学TIE项目负责人Aamir Farooq、重庆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执行院长罗远新、深圳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院长陈昕、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教学总监张冬军、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讲师顾莉均分享了各自高校的尝试与经验。
 
 
沙特国王科技大学联培硕士项目TIE:与科创学院联合培养,交叉融合科学研究和产业应用,涵盖核心技术课程、多学科选修课、项目制产品开发、国际交流与实习等内容。首批学生将于2024年9月入学,进行为期16个月的学习,其中前10个月在KAUST校园学习,后6个月前往中国深圳开展创业学习实践。
 
TIE项目正在招生,点击下方链接了解更多:
沙特国王科技大学与深圳科创学院联培硕士项目招生启动!
 
 
重庆大学明月科创实验班及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立多学科交叉、探究式教学、学业创业同步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引入明月湖国际智能产业科创基地创新基金,对学生创新实践项目进行资助,长期追踪学生及项目的成长。明月班从3年前开始起步,从30名学生一年拓展到60名,在首批2020级学生中,5个团队获50万元探索期投资,2个团队获得200-300万元天使轮投资。
 
 
深圳大学丽湖科创班及高端医疗器械卓越工程师学院:与科创学院合作共建,聚焦医疗科技领域,培养面向行业需求的医工交叉人才,涵盖生物医学理论、工程思维、设计思维、科学思维、团队合作能力和现代企业家精神等内容。2023年9月完成首次招生,面向全国招收了本科生30人。今年9月也会招收第一届硕士生,争取打通本硕连读一体化的潜在创业人才培养方案。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未来技术学院:联合南山区政府、科创学院共同创建,聚焦消费电子、智能制造和智慧医疗三大领域,将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关键技术引入课堂,将产品开发融入至每学期的4门项目制课程,学生在本科阶段将至少经历近30个产品的开发全流程。2023年9月,完成了第一批15名学生的招收。
 
 
广州美术学院达芬奇创新学院:于2022年成立,旨在培育复合型设计人才,围绕“人文艺术+科学工程+设计思维+商业素养”四条主线构建培养模式,通过问题导向式教学,让学生能够在深刻理解人文、商业和伦理的基础上推动产品方案市场化。
 

 

高质量对话:激情澎湃的思想交锋

04

 
围绕课程设置、学生选拔、教师团队等内容,现场还开展了深度的交流对话。
 

Q

逻辑思维和持续性兴趣是大多数学生所稀缺的,新工科教育该如何弥补这一缺口?

 
Jason Woodard:这个现象在美国也非常常见。实际上,这是K12教育的工作内容,在早期培养学生的兴趣、激情,塑造逻辑思维。高等教育能做的就是在前期设置过渡阶段,帮助学生适应从传统教育模式到项目制学习的转变。在这一阶段,可以免去分数评估,只有及格与不及格之分,为学生尽可能地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他们可以大胆地进行尝试、探索。
 

 

Q

高校的学生背景不一,拥有不同层次的知识储备,教育教学应该如何匹配多样化的需求?

 
Jason Woodard:一般而言,会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系,面向不同背景的学生;另一种是用同样的培养模式,覆盖更广阔的需求。我们认为,后者在学生的主动性、长远发展方面会有更积极的作用。
 
项目制教学其实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一难题。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的收获因人而异。老师们无需担心更高水平的学生会感到无聊,也不用害怕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有跟不上的风险。
 

Q

作为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老师,我们应当如何转变思维,拥抱新的教学模式?

 
Jason Woodard:在组建新工科教育团队时,我们要找的就是对这件事情有激情、乐于学习新事物的教职工。此外,团队教学也能起到很大作用,当你置身于多学科教学团队时,在观察、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可以打破既有的思维边界,从他人身上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实现共同成长,当然,这也代表着工作量的增加。
 
 
毫无疑问,作为教育领域的创业者需要极大的勇气、力量与创新精神。
 
深圳科创学院希望能够搭建一个相互交流、共同前行的社群,汇聚在全球各地进行摸索尝试的教育工作者,加速教育革新的步伐,共同开拓教育的新天地。这是我们的理想目标,也是我们的价值之一。
 
未来已来,我们将一同筑梦未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