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步试错,大步成长。
为什么有技术、有想法、有激情的年轻人,在将创意转化为产品时总是困难重重?
2025年8月9日-19日,深圳科创学院夏季科创营聚集了一群正在寻找答案的年轻人。他们中有习惯了从技术角度出发再寻找应用场景的大厂工程师,有擅长解决既定课题却想要拓展市场视野的在校生,还有满怀热情但渴望掌握更系统的方法的初出茅庐的创业新手。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有所专长,正寻求将想法转化为成功产品的路径。
如何做出用户真正需要的产品?这个问题的答案,在这群年轻人的营期实践中逐渐清晰。
01
思维碰撞的化学反应
从“我觉得”到“用户说”
“如何找准打动目标用户的切入点,设计技术解决方案,并基于真实用户痛点打造产品是大部分人面临的挑战。”正如深圳科创学院副院长于盈所强调的,学院为营员提供了系统性思维的方法,让他们学会前置思考,从技术到市场实现精准贯通。

“我以前会先入为主地觉得,这个产品应该是什么形态,然后说干就干。就算要做用户调研,我也不知道怎么做。”曾在大厂工作的廖翊杰回忆起自己来营前的状态。
这种状态在科创营里并不少见。有人习惯了从技术角度出发,先把产品做出来再看谁会用;有人在学校做课题,更多关注工程技术实现而非市场需求;还有人虽然知道要做用户调研,但停留在“我觉得用户会喜欢”的层面,从未掌握系统性的方法论。

科创营带给这群年轻人最大的改变,正是从“我觉得”到“用户真正需要什么”的思维转变。聚焦卧室影音系统的团队从最初的“年轻人生活场景应当在床上”这一主观判断出发,掌握科学调研方法后,他们开始进行桌面研究、到音响店实地访谈、分析社媒用户评论,最终发现了真正的市场机会。致力于开发桌游辅助工具的团队则用6个小时沉浸式体验了游戏主持人和玩家的真实感受,通过第一人称体验、第二人称观察、第三人称访谈的多维度调研,从而精准定位了游戏主持人学习新模组需要40小时以上的核心痛点。

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训练中,这种改变带来的成长是全方位的。双钻模型让他们学会先发散后收敛,用户调研让他们掌握了从访谈到观察的具体技巧,竞品分析教会了他们如何从市场反馈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养成持续追问的习惯:问为什么,再问为什么,直到触及问题的本质。
“在很短的时间里,大家试着走完了创业的全流程。这不仅是技能的学习,更是一场深刻的‘照镜子’体验,让你看清自己是否真的适合创业这条路。”激情之外更需要方法论和韧性。营期实践让营员学会用方法论支撑激情,完成自我成长,也为未来的创业之路打下了坚实基础。
02
全流程实战后的认知迭代
从创意构想到现实落地
谷歌创始人在斯坦福宿舍里为带宽和硬件资源的限制发愁;扎克伯格把Facebook从哈佛大学推向其他大学时因版权和隐私问题频频陷入争议;大疆创始人汪滔在研发飞控技术时,同样面临产品稳定性的挑战。无数中国创业者在从0到1的道路上跌跌撞撞,当这些年轻人第一次试着把想法落地时,才发现自己正在重复着前辈们曾经历过的复杂挑战。




对于大部分年轻人来说,从原型到量产的环节往往是他们此前从未涉足的领域。如何甄别靠谱的供应商?如何应对交货延期?如何把握品控问题?当科创营将硬件开发流程详细拆解,营员们也得以明白,技术可行性只是创业成功的第一步。
与此同时,商业化思维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建立。从固定课题的既定框架转向市场化项目的开放探索,营员们在这里学会了如何基于真实需求精准定义问题,找到高潜力、高价值的细分方向。

来自深圳大学的李钰琪原本专注医疗电子B端项目,在转向消费电子C端市场时开始思考更多细节。“走出之前的思维局限,我开始思考如何展开调研、与用户共情、了解最真实的需求。”过去项目由老师直接分配,她只需要专注技术实现,现在却需要自己去挖掘目标用户、分析市场现状、考虑产品的商业价值。这种从技术导向到市场导向的思维转换,几乎是每个营员都要经历的过程。用户画像、竞品分析、市场细分这些此前陌生的概念,逐渐成为他们思考问题的新方式。

在深圳科创学院,这群年轻人不仅看到了创业的复杂性,也找到了解决的路径。
这里集合了产业经验丰富、懂项目、懂技术的创业导师。毕业于重庆大学的杨强现在每每遇到问题时,会第一时间反思是否在“自嗨”并主动咨询专业人士。这种指导帮助他更快速地避开可能的弯路,大大降低了试错成本。“这不是一个人在创业,而是有一群人在沿途打好锚点,帮助创业者更高效地到达终点”,这正是深圳科创学院想要营造的创业生态。
学院构建的全链路支持体系更能够有效化解创业过程中的大部分风险。
来自武汉理工大学的刘易歌原本认为创业是一件非常冒险的事情,但现在他发现“深圳科创学院提供的全流程指导可以很好地降低风险,创业变成了一件有迹可循的事情。”从基础的需求设计到产品原型开发,从供应链对接到市场推广,每个环节都有过往案例经验提供参考、创业师兄/师姐提供互助、合作伙伴资源提供支撑。在这里,每一步都有坚实的后盾与清晰的指引。
03
Demo Day
从原型验证到实践反馈
过去的10天,他们从市场调研走向原型设计,从技术验证迈向商业化思考。有的小组瞄准了长跑爱好者呼吸不畅的痛点,研发智能穿戴设备“智氧跑”;有的小组关注ADHD儿童家长的情绪波动,设计出家长情绪管理器;还有小组从日常生活的细微不便处入手,开发了智能药膏喷涂仪......从消费级激光烧结3D打印机到桌面DIY爱好者的记录机器人,12个项目涵盖了健康、娱乐、制造等多个领域。




最后一天的DemoDay,是营员们向外界展示学习成果和项目原型的重要时刻。12个项目依次登台展示,从产品演示到商业模式介绍,每一个环节都体现着他们这些天来思维方式的转变——从单纯的技术实现到用户需求导向,从个人想象到市场验证。
经过评委商议和现场打分,8个团队脱颖而出,分别夺得金奖、银奖、最佳洞察奖、最佳技术奖、最佳团队奖和最佳人气奖。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
49位营员经过层层挑战,获得了深圳科创学院正式创业学员的资格。十天的科创营只是开始,接下来他们将在学院的长期陪伴下,从原型优化到市场推广,从团队搭建到融资对接,在更广阔的平台上继续成长。
一点一滴的积累,汇聚成今日的姿态。这或许正是新一代创业者最可贵的特质:理性而不失激情,谨慎而不缺决心。
小步也坚定,前路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