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创业正当时。
文字 | 可颖
编辑 | 可颖
一个期待底层创新的创业时代正呼啸而来。
当颠覆性技术已成为共识,创业者的画像也在进化——专业能力不断强化,对商业的理解与行业的视野逐渐拔高。其中,越来越多曾在海外深造的年轻人带着前沿科技与经验回国,投身科创浪潮,成为不可小觑的一支力量。
这次,我们找到3位近两年回国的创业者,听听他们的思考和创业故事。
在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就读期间,程逸钧一直在人类与生物机器人领域探索。他设计了仿生机器鱼,带领金枪鱼群遨游海底,创造更自然的养殖环境;利用人机交互结构,他打造了一款灵活、高效的夹爪,提升手术机器人的自由度。
程逸钧设计的机器鱼,能带领鱼群洄游
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程逸钧逐渐明确了自己的人生道路。毕业之后的路径无非就几条,一大半人选择继续深造,另一大半人走向职场,他则看到了另一种可能:用创业的方式,将前沿科研成果浓缩为实际产品,更加具体地影响人们的生活。
“好比特斯拉,在学术上和产业上都成为领航者,从某一点实现颠覆性突破。”程逸钧十分激动。
但从一个学生转变为一个创业者,难免会经历阵痛。此前他只需要关注技术本身,而创业则要求他调研、市场、运营、财务样样精通,这一切都需要从零开始,像初学者一样,一步一个脚印地摸着石头过河。
程逸钧正在调试产品
此情此景,他人的助力就尤为重要。然而,尽管海外的资本市场较为成熟,不乏优秀的孵化器等平台,但非本土的中国创业者身份总会产生隐形路障。而另一边,中国正迎来科技创新的爆发期,市场环境迸发出全新的活力。
就在这时,一篇推文出现在程逸钧的朋友圈,三个关键词瞬间吸引了他的注意——深圳、李泽湘、年轻人。
在科创界,深圳有着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在机器人领域,李泽湘教授是响当当的存在;当两者结合在一起,以成熟的体系为年轻人提供前所未有的创业扶持时,程逸钧心动了。
程逸钧和团队在科创学院推进创业项目
去年年底,他带着项目正式入孵科创学院,开启有导师、有资源的创业之旅·pro版。聚焦无人配送快递场景,他和团队专注于研发全自动快递机器人,如今,产品基本功能的研发验证已首战告捷。
但程逸钧的野心远不止于此,“快递机器人只是进入行业的切入点,企业拥有造血能力之后,我想在机器交互、感知等领域做些更新、更前沿的尝试。”
孙泽轩很早就和创业结下不解之缘,用他的话说,“我可能天生有一种创业基因,每天起床、吃饭、走路都在想着有哪些问题可以解决、有哪些点子可以创业。”
在巴黎理工学院攻读研究生期间,他敏锐地察觉到欧洲国家住房危机背后存在的商业机遇,通过大量的用户调研与精准分析,打造了一个整合资源信息的平台,斩获1万美元融资。
赚到第一桶金后,不甘平庸的孙泽轩转向了另一个更加神秘的赛道:太空。他和法国巴黎理工学院的同学一起绘制图纸、钻研发动机、编译控制系统、构思旋转机翼,最终设计了一枚旋翼可回收火箭,并于法国成功发射,飞往“星辰大海”。
孙泽轩参与设计的火箭于法国成功发射
因为项目的契机,孙泽轩参加过许多创新创业赛事,得以结识来自世界各地、拥有不同背景的科技创业者,与他们的同台竞技,也让他深刻感受到高手过招的顶尖水准,推动他不断增强创新能力。
其中,深圳市政府为招商引资而在巴黎组织的一次创新创业大赛,启发了他去深圳创业的想法。
如果说法国是基础学科的殿堂,那深圳则是智能硬件的好莱坞。迭代高效、资源完备、人才云集,深圳是一片极具活力的创新土壤,也是孙泽轩的梦中情地,“在我心中,深圳有渠道、有市场、有设施,是全球最适合硬件创业的地方之一。”
孙泽轩(右2)参加了2024冬季科创营
此时恰逢深圳科创学院举办2024冬季科创营,孙泽轩迅速递交申请,马不停蹄地赶了过来。不同于此前参加的创业竞赛,冬季科创营更像是一个帮助创业者进化的平台,在科学方法论与资源网络的组合赋能之下,孙泽轩对创业这件事情有了更加成熟、系统的全新认知。
而这个专属于创业者的圈子,更让他感到惊喜。在这里的每一个年轻人都笃信创业的价值,每一位导师都为创业者的梦想而添砖加瓦,共同的信念让创业的火苗熊熊燃烧。
“我希望在5-10年后,这群人能带着智能产品登上世界舞台,展现中国的科技力量,我也期待自己能成为其中一员。”孙泽轩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
在成为硬科技创业者之前,孙俭慈经历了多次角色的转变。
就读于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时,她是一名统筹全局的项目经理。在导师的鼓励下,孙俭慈平均每学期完成8个面向大众的项目,要承担策划、执行、宣传、外联等工作,思考商业化的完整闭环。尽管此时的她尚未决定创业,但用户思维和市场思维已深深根植于她的思考模式中。
孙俭慈(1排左3)和导师的合照
毕业后,孙俭慈先后在字节跳动与哔哩哔哩担任产品运营“操盘手”,参与多个项目的海外业务;随着行业经验的积累,她逐渐想要在更高的维度寻找机会点,于是选择步入创业道路,主攻跨境电商方向,转变为科技品牌“主理人”。
两年内,孙俭慈及其团队服务了数百个科技企业,助力其产品销往美国、日本、韩国、巴西、印度等市场。然而,当她接触的产品越来越多,不满足于赚取中间利润、希望在产品端拥有主导权的想法也越发强烈。
孙俭慈创办的跨境电商所在的办公室
事实上,这并不是孙俭慈第一次有科技创业的想法。早在日本留学期间,她就受到当地成熟的机器人市场的触动。由于政府在机器人教育和产业化投入了大量精力,日企能够将更多时间用于研究需求、定义产品,创新的机会点层出不穷。遗憾的是,当时的她决心不足、没能抓住机会。
如今,她站在深圳的土地上,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等赛道风起云涌,粤港澳大湾区坐拥首屈一指的供应链体系,天时地利的千载难逢机遇就在眼前,“现在是硬科技创业最好的时代,深圳能提供实现想法的大多要素。”
不愿再次错失良机的她当机立断,加入深圳科创学院,开启科技创业探索。
孙俭慈在深圳科创学院
值得一提的是,孙俭慈所在的创业团队拥有极高的“国际化”浓度,大部分成员都拥有境外留学经验,同样为深圳的优越创业环境所吸引。科技创业十分讲究视野和能力,看过大千世界、海量产品的他们似乎拥有天然的优势。
但在另一方面,海归的优势也可能会变成劣势。由于各地区的市场环境、用户习惯、技术趋势各有不同,曾经长期生活在海外的创业者一朝回国,势必要重新开始学习、理解。“以消费方式为例,直播带货在国内热火朝天,但海外用户却不喜欢主播引导的购物”,孙俭慈解释道。
面对这一挑战,孙俭慈和团队巧妙地采取了扬长避短的做法。他们聚焦欧美市场,致力于打造针对6-12岁儿童的智能玩具。就在不久前,他们刚刚完成了第一轮用户访谈与样机制作,接下来将接触更多用户,拿到更多反馈,以便快速迭代原型。
在创业这条道路上,他们始终不遗余力、步履坚定。
在深圳乃至大湾区,从太平洋另一端返回、奔赴梦想的故事已上演过多次。无论是创业者们的个人故事,还是科技时代的宏观叙事,似乎都在揭示一个趋势:回国创业正当时。
如果你也同样渴望在科创领域大展身手,在商业与技术的交界处释放蓬勃创造力,不妨从深圳科创学院2024夏季科创营出发,探索无限可能!
Make something different,你准备好了吗?
点击下方图片,了解科创营的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