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学院动态

2024-10-17

科创工程教育新风暴:「欧林模式」碰撞「深圳基因」

01.webp
图片

尽可能地探索,尽可能地分享经验,尽可能地保持合作与沟通。

图片



文字 | 可颖
编辑 | 可颖

深圳科创学院和欧林工学院的故事还在继续。

今年9月,富兰克林·欧林工程学院(Franklin W. Olin College of Engineering,简称Olin College,以下称为欧林工学院、欧林)工程与创业教授、前对外合作负责人Jason Woodard漂洋过海、抵达深圳,开启为期近一年在深圳科创学院担任访问教授的“创业之旅”。

对于Jason而言,这不仅仅是中美、欧林与深圳科创的学术交流,更是一个拓展欧林模式边界、推动新工科教育实践的机会。

在全球范围内,欧林工学院的大胆尝试、先锋理念已掀起了工程教育改革的“欧林效应”;在深圳这片创新热土上,科创学院受欧林新工科教育模式的启发,正试图探索一条全新的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培育道路。自科创学院成立以来,两个机构就建立起了跨越文化、地区的紧密联系,在教育研讨、教师培训、课程规划、高校合作等方面进行频繁的互动。

当两个体系加深交流、合作,有关未来教育的更多可能也将上演。

美国富兰克林·欧林工程学院


富兰克林·欧林工程学院成立于1997年,2002年招收首批四年制本科生,在短时间内发展为美国本科工科教育排名第二的学院(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一直被《普林斯顿评论》最佳学院指南收录。来自全球的工程教育权威专家一致公认,欧林工学院是全球工程教育的领航者。


欧林仅有300多位本科学生,40多位全职教师,完全打破学科壁垒,只设有工程学、电子及计算机工程、机械工程三个“主修”的本科学位。学生可以灵活挑选专注的领域,比如工程+机器人、工程+设计等。欧林以项目制教学为主,每个学生在四年的本科生涯中平均要做25-30个项目,在这个过程中按需而学,激发学习动力,掌握实用性技能。


毕业生中,37%学生就读研究生,前五名研究生被录取学校分别是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就业的学生平均薪酬是129,455美元(高于MIT),就业公司包括谷歌、苹果、Facebook、Amazon等著名公司。






<1>

工程是一座山,教育是另一座山

1997年,欧林基金会出资4.6亿美元(当时对高等教育的最大一笔捐赠),倾其所有试图打造一所全新的工学院。从诞生起,欧林工学院就带有“教育先锋”的使命,它不受传统模式的限制,没有任何的历史包袱,希望为工程教育改革闯出一条路。


02.webp

欧林的使命是改变工程教育




历史上,工程一直被视为将技术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但在21世纪的今天,工程学远不止于此,“人”或者是“人的需求”愈加重要,成为工程学的焦点。欧林相信,工程始于人,也终于人。当真正把人放在工程的中心时,对教育的要求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与此同时,科技的发展、社会的演变加速了知识的迭代,持续数百年的“老师将固定知识搬运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育模式已不再适用。


然而,尽管工程教育改革成为了共识,但仍没有一个高校/机构能够真正将其落实落地。正是在这一困境之下,一批来自名校、理念相同、对传统工程教育不满的教授及企业高管相继汇聚于欧林,意图打造一个全新的工程教育体系。


03.webp


经过大量走访调研、深刻讨论、实践探索以及复盘迭代,欧林初步形成了其独特的教育模式。Jason认为,其中的重点,即回应工程与教育两大挑战的核心答案,是“以人为本”。


欧林摒弃了传统的单一学科框架,让学生面对真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鼓励他们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探索、创造,从而训练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素养。


04.webp

欧林鼓励学生面对真实世界的问题


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有了新的定义。当以人的视角而非集合的视角看待学生时,学习动力便不再是由外界强加的,而是源自每个个体的内在需求和兴趣。在欧林,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兴趣点、能力和成长路径,他们既是知识的接收方,也是课程的共创者,不仅参与课堂的实际操作,还通过反馈和建议,帮助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和形式。


“世界是动态的、复杂的、不确定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而非单纯传授现成的答案”,Jason解释道。



<2>
在框架与经验之外开辟新路
谈及欧林的创校史,Jason分享了一件趣事:在第一届本科毕业生的文化衫上,正面赫然写着“Worst Olin Education Ever”——象征着筚路蓝缕、挑战重重的艰辛,而在文化衫的背面,则是“Best Olin Education Ever”——意味着在不断试错中开创新路的成就。

这正是欧林工学院从零到一的生动写照。

全新的模式,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并非所有人都能适应其中,Jason认为,关键在于是否具备Growth Mindset(成长型思维)


05.webp

在哈佛大学的Jason及其妻子Jana Rumminger




Jason本科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主修信息技术与社会学(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Society);博士毕业于哈佛大学,主修信息技术与管理学(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在加入欧林之前,他曾在另一所新兴高校——新加坡管理大学(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担任信息系助理教授,也在IBM从事过技术与市场相关工作。


引用Jason自己的话,他是“在学术上接受过计算机、经济学和商业的综合训练,在职业上横跨工程与教育”。


Jason一样,欧林的大部分教师都成长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对项目制学习等创新型教学方式缺乏足够经验。他们必须以空杯心态重新出发,不断尝试、反思与调整,不仅仅是技能的再造,更是思维模式的重塑。


06.webp


Jason在欧林工学院

“除了乐于学习新事物的心态之外,环境/文化的作用同样重要”,Jason补充道。面对陌生的事物,任何人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只有在一个支持创新、允许试错的环境中,才能真正激发出活力。

正是受到环境的鼓励,教师们都很愿意主动学习新事物,涉足新领域,与其他教师组队开设跨学科的课程。学生们也很认可这些大胆尝试,踊跃报名新课程,享受探索未知的学习体验。

在欧林,每个学生都被视为拥有成功的潜能。某一个具体的项目、某一项能力、某一科成绩都无法评判学生的表现,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持续性的反馈,动态评估自己的优势特长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07.webp



正是在这种充满信任和支持的环境中,创新精神得以源源不断地生发。Jason骄傲地指出,毕业后十年内,欧林近40%的毕业生曾参与过创新创业事业,有的是企业创始人,也有的是早期初创团队的成员。

美国天使投资合伙人Lee Edwards曾提出采用Kaufman Startup Activity report定义的创业比率(Startup Density),即毕业生群体以合伙人身份创办并获得社会风险投资认可的成功企业数量及比例。通过数据统计,每年毕业生不到80人、累计毕业生仅约1000人的欧林工学院创业比率高达2.77%,远远超过麻省理工学院(0.75%)和斯坦福大学(0.51%)。这一成绩进一步证明了欧林独特教育模式在培养未来创业者和创新人才方面的卓越成就。

08.webp
欧林工学院的创业比率是斯坦福大学的五倍之多

随着欧林的发展,体系逐渐明确,新的挑战也开始出现。在自身的成功之外,欧林拥有一个更大的野心——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工程教育的进步。作为曾经的对外合作负责人,Jason统筹参与过多项与其他机构的合作,探索如何因地制宜地将欧林模式融入不同的教育环境中。

坦白来说,这些机构都面临着共性的挑战,但也拥有各自的文化背景、教育体系和经济条件。如何根据本地需求,找出适宜的新工科教育道路,需要多方的合力与支持。

<3>

具有深圳特色的新工科教育路径

今年9月,Jason正式开启了从业二十年来的第一次学术休假,多翻沟通后选择了深圳科创学院。

事实上,Jason与科创学院的缘分可以追溯至学院创立初期。从2021年高校合作创新创业座谈会到2022年“新工科教育进修班”,再到2024年初ShenTech训练营、新工科教育研讨会等,Jason共参与了5次教育研讨会、4次教师赋能培训,见证了科创学院在推动工程教育改革方面的尝试与突破,高度认可学院的理念与使命。


09.webp


2023年科创学院体系导师参加欧林工学院summer studio

在Jason看来,科创学院与欧林工学院有许多共同之处,“设计思维贯穿了欧林的教学模式,也同样体现在科创学院的创业赋能中;两者都关注动态世界中人才的发展,希望培养具备全球视野的创新创业者。”

过去一个月内,Jason与学院内多个创业团队进行交流,他惊喜地发现,这些创业者身上不仅拥有专业的技术特长,还充满激情,怀揣长期主义,能在不确定性中坚持初心、快速迭代。这种特质恰恰是创业者成功的关键之一。

在科创学院孵化的绝大部分团队都聚焦于智能硬件领域,Jason将其视为“深圳特色”,他解释称,“智能硬件是软件、机械和底层物理等多领域的交叉点,而深圳在这一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全球领先的制造业基础、快速的供应链响应能力以及开放的创业环境,能帮助创业团队落地创新想法,以极快的速度优化产品。

Jason在深圳的其中一项目标,便是为年轻的初创者提供深度的、精准的赋能。他希望参与针对创业者的课程设计当中,帮助搭建一套专属于创业者的学习框架,涵盖设计思维、系统工程、创业精神等核心内容,为创业者提供一个完整的工具箱,帮助他们从战略层面提升创业能力,以应对创业过程中层出不穷的各项挑战。


10.webp


Jason分享设计思维课程

另一方面,Jason也在积极参与科创学院的高校合作工作。和欧林一样,深圳科创学院一直孜孜不倦与国内外高校合作,共同探索满足未来所需的全新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培育模式,包括与沙特国王科技大学联合培养硕士项目,与香港科技大学联合培养硕士,与深圳大学共同设立医疗科创卓越班,与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共建未来技术学院等。在这些项目的背后,既有科创学院的努力,也受到了欧林工学院教育模式的深刻启发。

Jason特别强调,新工科教育不仅关乎课程设计,更重要的是构建一个成熟的高效的平台与生态,找到一大批敢为人先的实践者,共同推动变革的落地。“接下来,我有可能会去北京、重庆、宁波乃至中国各地,去调研、思考、探索,推进科创学院构建属于自己的新工科教育网络,形成全新的区别于欧林的‘科创学院模式’。”


11.webp


Jason参加新工科教育研讨会

一直以来,教育改革都是经久不息的热议话题。

欧林工学院用二十多年的时间证明在白纸上勾勒新工科教育蓝图的可行性,而我们也在探索,让新工科教育在更多土壤孕育更多可能。

正如Jason所言,“尽可能地探索,尽可能地分享经验,尽可能地保持合作与沟通。”这不仅是Jason个人的目标,也将是每一个新工科教育人的使命。

以下为采访实录(经翻译整理):


向上滑动阅览


01 加入新工科教育探索的初衷是什么?


Jason:一直以来,我都对技术与社会或技术与管理的交叉抱有极大的兴趣,这可能源自跨学科的教育背景。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并没有一条既定的道路可以遵循,需要建立一个全新的教育体系。


让我对欧林工学院感触最深的一点,是它的使命在于真正革新工程教育,甚至扩展到整个教育体系。对我来说,能够为全新的教育模式做出贡献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与我的同事们一起工作让我备受鼓舞,与世界各地在类似变革道路上同行的其他机构合作,也同样令我充满启发。


02 欧林模式的内涵是什么?


Jason:这要从欧林工学院的使命开始说起。欧林成立的初衷是创造一种全新的工程教育方式,其背后的原因在于工程和教育都发生了变化。


历史上,工程一直被视为将技术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但我认为,21世纪的工程远不止于此。在欧林,我们相信工程始于人,也终于人。当真正把人放在工程的中心时,对教育的要求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此外,世界变化得非常快,传统的工程方法假定知识是固定的,学生的任务是获取这些知识,教师的职责则是将这些知识灌输给学生。但我们知道,现实世界并不是这样运作的,教育必须适应新的社会要求。


当这些理念应用到教育上时,会得到一些不同的教学方式。我们把学生视为“人”,就像工程师在设计过程中考虑用户一样,我们也希望把这些“用户”、即学生放在中心。因此,设计思维真正嵌入了我们的课程体系,无论是在我们教学的方式上,还是在我们设计课程的过程中。我认为,这就是欧林模式的关键部分之一:以人为本。


最后一点是,当你试图为学生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创造学习体验时,重要的是要让这些体验具有吸引力。我们采用的基于项目制教学、主动学习和体验式教育等教学策略,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感受到工程是更为复杂且跨学科的内容,而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一门专业。


03 作为工科教育领域的先锋,欧林工学院遇到过哪些困难和挑战?


Jason:这里存在一个误区,所有关于工程和教育变革的讨论,其实并不具有争议性,人们早已意识到世界在改变,教育也要发生改革,问题在于当时的现有机构并没有能够有效推动这些变革。


我认为,欧林面对两类挑战。首先是内部挑战,得益于一笔慷慨的慈善捐赠,欧林能够从零开始建设一所全新的学院,没有受到改造现有课程或项目的束缚。但这个过程也充满了挑战,很多事情并不顺利。我们的第一届毕业生曾设计了一件T恤,正面写着‘史上最糟的欧林教育’——反映了他们在开创阶段遇到的困难,而T恤的背面则写着‘史上最好的欧林教育’,象征着他们最终克服了这些挑战。


我们面临的另一类挑战是如何推广欧林经验。我们不仅要展示欧林模式在从零开始时的可行性,还要证明现有的教育机构也可以进行变革。


如今,欧林已经走过了25年的历程。我们自己也开始面临保持创新的挑战。虽然我们已经有了现有的体系,但我们仍然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04 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甚至成为领导者?


Jason:我的同事常说,欧林培养学生是为了让他们能够“及时获取”知识,而不是“以防万一”学一堆可能永远用不上的东西。很多传统的工程项目都有一长串课程清单,要求学生掌握所有知识,仿佛有一天某个人会让你证明格林定理之类的东西。


然而,我们意识到,这种方式已经不能很好地服务于未来的学生和社会,因为世界变化得太快了。如今常用的一个词是“VUCA”,代表“易变、不确定、复杂和模糊性”。它很好地概括了当今学生将要进入的世界。知识已经不再是固定不变的体系,事实上,许多我们今天教给学生的知识在他们毕业后的几年内就可能变得过时。


尤其是随着生成式AI等工具的出现,学生现在有了更多的技术手段,可以完成许多过去需要工程师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的任务,比如计算和设计。因此,我们项目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学生具备快速学习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能够适应这些日新月异的工具和技术。


05 如何筛选出适合新工科教育的学生?


Jason:这里有一个陷阱——那些在传统教育模式中非常成功的学生,往往对不同的教学方式或学习方式最不开放。所以这对我们来说总是一个挑战。但在欧林,我们非常明确地采用了成长型思维,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教师都是如此。因此,我们录取的学生和聘用的教师,都是那些具备在我们环境中真正蓬勃发展、并能在我们的项目中取得成功潜力的人。


当然,传统的教育环境存在一种思维方式,即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成功。课程的目的是不断测试学生,并不断让你觉得自己可能不够优秀。也许你在这个阶段通过了,但在下一个阶段你可能会失败。这种方法在历史上可能是有效的,许多项目凭借这种方法变得非常有声望。但我认为这并没有真正服务好学生,也没有服务好社会。它排除了许多本可以成功的人,只是因为他们无法在某一环境中取得成功。


欧林则建立了一种截然相反的文化。这种文化真正支持个人发展,并鼓励人们冒险,让学生认为自己可以失败,可以作为个人和工程师得到发展。我们相信,这比传统的环境更能激发学生的潜力。


06 创业者是先天的还是后天培养的?


Jason:我认为这是两者兼有的。一方面,我们确实有一些学生,从第一天开始你就能看到他们眼中闪烁的光芒,他们坚定地想在这个世界上创造一些新的东西。即使他们遇到挫折,也会再次站起来。所以我确实认同这样一个观点,即有些人天生就具备创业潜力。


但我也认为,创业潜力是可以培养的。即使那些本身就有很强创业倾向的学生,也会从系统化的课程中受益,帮助他们进一步培养创业思维。而创业思维对所有学生来说都非常重要,哪怕他们没有表达出想要创业的意愿。


欧林非常引以为豪的是,我们有一小部分学生,虽然人数不多但占比可观,他们在毕业后创办了成功的、获得风险投资支持的公司。我更自豪的是,我们几乎有40%的学生,在毕业后10年内会参与到某种创业项目中,可能不是以创始人的身份,而是以早期员工的身份加入初创公司。最让我骄傲的是,我们致力于在100%的学生中培养创业思维。这是我们课程的必修部分,我们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机会来培养他们的创业技能。


07 如何看待欧林工学院和科创学院的合作?


Jason:我有幸见证了科创学院在过去几年的发展,对我来说,欧林的使命与科创学院的使命之间有很多契合之处,我认为我们在方法上也有很多共通之处。设计思维是我们课程中的核心部分,而它也是科创学院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思维在科创学院中同样至关重要;两个机构的核心都在于如何帮助学生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茁壮成长。


08 科创学院的创业者与欧林工学院的学生有什么异同?


Jason:这两周,我和几个不同的团队进行了交流,对他们的才华和投入深感钦佩。我发现他们在坚持和韧性上与欧林的学生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充满激情,即便在尝试某些方案并遭遇失败后,仍会继续调整,直到找到成功的路径。这是我非常欣赏他们的一点。


我也注意到学生们所从事的创业项目类型有不少相似之处。虽然欧林一开始并没有把机器人作为核心重点,但它逐渐成为我们的优势领域。硬件技术处于软件、硬件和机械系统的交汇点,而深圳无疑拥有卓越的供应链和创新环境,特别适合孵化这种类型的公司。在波士顿,我们也有很多学生正在从事类似的技术开发。所以,我非常希望能把波士顿的学生带到这里,与科创学院的学生开展合作。


09 接下来的一年中,你有什么样的目标?


Jason:我希望能够直接参与针对创业者的课程设计当中,帮助搭建一套系统的学习框架。


据我观察与发现,科创学院一直积极地与其他高效开展合作,包括深职大、港科广等,这些机构受到了科创学院的启发,甚至可以说是间接受到了欧林的影响,正在推行全新的工程教育模式。接下来,我将继续推进课程设计工作,并支持合作高校的教师发展计划,有可能前往北京、重庆、宁波等地,深入探索系统、分享经验、深化合作与沟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