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学院动态

2024-09-05

26所高校同台论道,探寻智能时代人才培育新路径

01.webp
图片

先有教育的变革,才能产出更多拔尖创新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及产品创新,最后形成新质生产力。

图片

文字|可颖、星月

编辑|星月



当前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进行,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新时代产业发展需求,如何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是当下社会面临的一大挑战。

2024年8月12日,深圳科创学院再次组织新工科教育研讨会来自美国欧林工学院、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重庆大学、天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深圳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广州美术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济南大学、宁波工程学院等近50位高校教师、教育专家参与其中,共话智能时代人才培育的新路径。


欧林工学院的人才培育新路径


01


在这条新工科教育的探索路上,欧林工学院的尝试尤为突出。

作为一所仅有386名学生、54名教师和76名员工,仅设置三个学位的学院,其在短短二十余年发展为排名第二的美国本科工科教育高校,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欧林效应”,被视为创新人才培养领域的一场颠覆性创新。

2.webp

深圳科创学院与欧林工学院长期保持密切合作,多次联合组织过高校老师的培训项目及新工科教育研讨会,交流学习教育理念。

本次,欧林工学院对外合作负责人、工程与创业教授Jason Woodard再次来到现场,与诸位高校老师分享新工科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

  • 把设计思维用到课程设计中对老师而言,学生是用户,课程就是产品,让学生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设计,发现学生真实需求,设计出更适合用户的课程。
  • 注重多学科交叉培养通过项目制学习,让学生接触到物理、数学、读写、工程各种领域的知识,并在项目实操中掌握知识。
  • 提供创业赋能。迭代是核心思想,让学生不断思考产品是否创造价值,并不断用所学对其进行调整。

在探索的过程中,欧林工学院与多个高校、机构开展合作,Jason也深感“网络”的重要性。如今在中国,Jason再次看到了由一群新工科教育先锋组成的社群,他期待能够加强交流,彼此支持,共同开拓新工科探索的新天地。


深圳科创学院:打造创新创业生态圈


02


尽管现在创新人才培养已成为主流,但在深圳科创学院副院长于盈老师看来,新工科教育的落地仍然存在若干挑战,需要多方共同发力才能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创业型人才。

3.webp

01

学生:转换思维

学生必须转变思维,经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从单科学习到跨学科知识、从解决问题到发现并定义问题的转变。

02

教师:持续学习

传统教育模式出身的教师对项目制教学的模式经验浅薄,与产业距离也较远,因此其需要重新学习,深入产业,避免脱节现象。此外,新工科教育的牵头教师必须是产品经理型,既熟悉学校架构、能培养学生,又能能调动资源、推动改革落地。

4.webp


03

课程:重新梳理

传统课程填得很满,但先做减法才有加法。课程模式需要重新调整,避免灌输为主的课程,以针对解决真实社会需求的项目为牵引,打造出一套适合科技时代、面向未来的课程体系。

04

高校:给予重视

新工科教育是一个一把手工程,学校必须发挥优势,协调各方资源,从课程开发到团队建设,从教师评估到招生制度,都需要进行改革,以推动新工科教育前行。

“教育是最重要的切入点,先有教育的变革,才能产出更多拔尖创新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及产品创新,最后形成新质生产力。”于盈老师希望有更多改革家、实践家加入其中,形成创新创业生态圈,共谋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

5.webp

基于自身经验,深圳科创学院副院长吴显亮也总结出当前创新创业人才缺少的几大关键因素:

  • 缺乏明确目标。对自身定位的迷茫让学生难以明确未来的发展道路。

  • ‍能力不足。学生的适应能力、共情能力有待提高。

  • 外部资源稀缺。创业想要成功不仅需要借助自身的创造性,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尽可能大的价值,更需要获取和整合各类外部资源,如外部融资等。 

针对以上几点,深圳科创学院制定了阶段性解决方案,通过鼓励学生在初创团队实习以及参加项目比赛,从而帮助他们明确方向、培养能力。此外,学院也与各个高校、企业展开合作,进行资源对接,构建“四链融合”的科创平台,帮助学生更好地创新创业。


新工科探索的高校实践


03


多年来,各大高校也陆续探索培育未来人才新模式,部分高校也与深圳科创学院建立合作关系,共谋新工科人才培育之路。

研讨会上,北京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王旭、重庆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郭坤银、深圳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院长陈昕、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教学总监张冬军、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工业与交互设计系副系主任郜洵、《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编审于海琴分享了各自的经验总结与思考。

6.webp

01
北京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 王旭
多年来,北京科技大学通过ROBOTAC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引导学生提出创意、设计方案、制作加工、编写程序、装配调试、模拟练习,沉浸式体验机器人开发应用的完整流程,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在深度陪伴中实现教学相长。

7.webp

02
重庆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 郭坤银
依托明月湖-重庆大学新工科教育科创平台,通过多学科交叉、探究式教学、学业创业同步的教学模式,打造本硕一体化的产品创新领军人才培养模式。首批2020级学生中,5个团队获50万元探索期投资,2个团队获得200万-300万元天使轮投资。

8.webp

03
深圳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陈昕
针对企业研发需求,聚焦医疗科技领域,设计了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培养医工交叉人才。经过一年多的更迭,该体系从1.0升级为2.0,从教室、实验室延伸到行业实际应用场景,对实验室进行社团化管理,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资源帮助,鼓励学生根据临床需求合作创新产品。

9.webp

04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未来技术学院 张冬军
聚焦消费电子、智能制造和智慧医疗三大领域,将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关键技术引入课堂,将产品开发融入至每学期的4门项目制课程,学生在本科阶段将至少经历近10个产品的开发经验。最后,用市场成果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师教学成果。

10.webp

05
广州美术学院达芬奇创新学院 郜洵:
围绕“人文艺术+科学工程+设计思维+商业素养”四条主线构建培养模式,通过问题导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突破学科边界、积极开展交叉融合,让学生能够在深刻理解人文、商业和伦理的基础上推动产品方案市场化。同时,基于“GAPA(目标-活动-产出-评价)”模型,通过过程性、发展性、成长性的动态评估实现课程体系迭代。

11.webp


06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 于海琴: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前行,我们需要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创新精神、具有内在驱动力等品质的优秀人才,新工科教育的目标正是如此。新工科教育其实是一项需要情怀支撑的革命,关键的因素是深入的研究,持续探讨教育内涵;互动型的教学,教师与年轻学生相互学习;制度的保障,鼓舞更多人加入其中。

12.webp

新工科教育的探索需要极大的勇气与创新精神。深圳科创学院致力于搭建一个相互交流、共同前行的社群,与全球各地的教育工作者一起开拓教育新天地,推动新工科教育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再出发。

从“轰轰烈烈”的改革到扎扎实实的推进,我们一起期待新工科建设的下一个五年、下一个十年!


Top